
劳累了一天后,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机,明知第二天还要早起,却一边沉浸在刷短视频的快乐中,一边不断在内心自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表现属于一种“内疚式快乐”——指人们在享受某些事物时,会觉得很快乐,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内疚感。
内疚式快乐
和朋友去心仪的餐厅吃饭,本来吃得很开心,内心却突然涌出一阵愧疚感:“爸妈还没来过这么高档的餐厅呢”;
出去旅行,本来觉得风景很美,但转念一想,觉得这次旅行的花销太大;
劳累了一天后,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机,明知第二天还要早起,内心不断回荡的声音:"你又在浪费时间""明天状态差全怪自己”…
这种快乐与自责交织的体验,正是当代年轻人最熟悉的"内疚式快乐"。
“内疚式快乐”——指人们在享受某些事物时,会觉得很快乐,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让我们不敢快乐,或者压抑了自己的快乐,反而把太多精力和能量都花在内耗上。
原生家庭代际因子
如果父母一直过着极为节俭、克制欲望的生活,从不允许自己享受哪怕是很小的快乐。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且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比如说:“考不到前三名也配要新玩具?”、“我舍不得吃留给你”、“爸爸加班很辛苦”…这些植入潜意识的规训,往往源自父母自身的生存焦虑。
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我的快乐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当孩子想要去体验一些快乐的事情时,就会想起父母的做法,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违背了父母所树立的榜样和形象,从而产生内疚感。
当60后、70后在物质匮乏中形成"快乐羞耻",80、90后在"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中内化成功焦虑,而社交媒体制造的对比焦虑,更让普通人的日常快乐显得"不够高级"。
这也是一种害怕违背他人期待和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感觉。在人类学家团队的调查中,74% 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沉溺于“内疚式快乐”时会“感觉被评判”。比如在享乐时担心家人没有自己过得好,是因为害怕被批判“自私”;在休息娱乐时不敢完全放松,是因为害怕被人说“堕落”……
对自我一致性的期望
当一个人处于享受快乐的情境中时,往往会从自我认知的视角出发,去仔细斟酌这种行为是否契合自己的标准。也会站在期望的层面上,认真思考该行为是否背离了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
如果在这个审视和考量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与目标存在偏差,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内疚的心理状态中。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人的行为是会受当下的情绪和需求影响的。
我们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做一些令自己开心但“不正确”的事情,这时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在不恰当的时候享乐是不对的,因此感到心虚、内疚。
我们用痛苦为快乐买单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自我需求的变相否定,让我们总在享受时自我惩罚。资本机器早已参透这种心理困境,传播"自律即自由"的话术陷阱。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或多或少感受过“内疚式快乐”的拧巴。但其实,吃苦一点也不比快乐高尚。因为我们大概率不会因为当时过得太快乐而遗憾,却可能会因为当时“没苦硬吃”而心疼自己。

“内疚是最没用的负能量”
“内疚式快乐”,会让每一次本应纯粹的快乐体验,都变得复杂而沉重。仿佛在内心深处有一个严苛的审判者,时刻准备对我们享受快乐的行为进行指责与批判。
但在很多时候,都无需因为快乐而感到内疚,因为这样做除了消耗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
过度的内疚感是有害的。它会让你产生极大的情感负担,不断陷入自我怀疑,降低你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甚至影响你做重大的决定,损害自身权益,做出超出能力范畴的自我牺牲。
神经学研究显示,内疚感激活的脑区与生理疼痛高度重合。这意味着每次自我谴责都是真实的神经伤害,长期累积可能引发习得性无助,彻底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抑郁症患者及那些过度低自尊的人,会在生活中感觉无望和失控。特别低自尊和抑郁发作期的人,都会经常陷入过度自责里。
1、影响心理健康
长期处于“内疚式快乐”的状态,会容易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加剧内耗程度。这种快乐与内疚的矛盾长期不断地冲突,会让我们的情绪调节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就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进而引发诸如焦虑、抑郁等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影响自我评价
例如,本来你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提升技能,结果却选择去游玩享乐,之后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坚持努力,而怀疑自己以后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3、影响人际关系
情绪具有感染性。如果我们在社交时,总是表现出“内疚式快乐”,内心潜藏的情绪可能会在无意识地通过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的微妙变化传递给其他人,使本来快乐的氛围变得压抑,让他人觉得很扫兴,阻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4、影响自我状态
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偶尔忍不住去享受一下时,又会产生更强烈的内疚感,觉得自己违背了之前的坚持。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既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也不能以健康、轻松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其实是处在一种内有必要的内耗和自我抑制之中。
认知重塑

剑桥大学比较研究发现:地中海沿岸居民的"罪恶快感"体验远低于东亚群体。西班牙人享受两小时午睡时,不会产生"虚度光阴"的焦虑;意大利家庭聚餐时的谈笑,不会被"是否在提升自我"的质疑打断。
东亚文化强调线性的"人生进度条",而南欧文化把生活看作自我繁衍的无限游戏,快乐本身就是通关奖励。试着把”我今天又堕落了"转译为"我的身心在进行压力调节";将"废物时光"重新命名"系统维护时间"。
学会课题分离是摆脱内疚、拥抱真正快乐的重要一步,父母总觉得休息娱乐是浪费时间,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辛苦工作、学习后,合理安排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是一种正当需求,不要因父母那种“吃苦才对”的观念而自责内疚。
我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感受去享受快乐,不用为了迎合父母和他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要专注自己的生活课题,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内疚,更自由地追求快乐。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未完成事件会形成心理黑洞。当我们压抑合理欲望,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会化作午夜刷屏的强迫性补偿。就像节食者更容易暴食,往往陷入更深的放纵循环。休息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行为策略
比如说,当自责念头出现,可以试着做5分钟正念呼吸,用α脑波覆盖批判性思维,打破神经反应固化路径。当内疚感来袭时,尝试用观察者视角记录:"此刻我在体验快乐后的焦虑,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种具象化描述能将情绪客体化,打破恶性循环。
比如说,每周策划"西西弗斯日",刻意做些"没有结果但有趣"的事,如看自然风景,听鸟叫虫鸣,或者发呆什么也不做,统计那些"无用之事"带来的情绪收益。设置"无罪恶感时段”,每天划定1小时作为绝对自由时间,这个时段内所有行为不受道德审判,让大脑建立"安全享乐"的认知。
以及,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内疚式快乐”,是因为所做的事情偏离了自己的计划,而感到非常不安。所以,认真做好规划,也能帮助我们减轻内疚感。做计划时,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一部分“享乐时间”,进行劳逸结合。
当我们按照规划有序生活,在计划内享受快乐时,就不会因为觉得“不务正业”而内疚。反而会为自己能履行责任同时满足需求,而肯定自己。
另一方面,允许不快乐,才能终结内疚。正念认知疗法(MBCT)认为,当我们执着于"必须快乐",反而会陷入次级焦虑。就像失眠者越努力入睡越清醒,快乐强迫症患者越追求"正确愉悦"越枯竭。
向山野奔赴
放下追逐的脚步

享乐并非是一种奖励,而是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
在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中,那些允许自己适度放纵的人,工作效率比绝对自律者高37%。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欲望,而是学会与欲望共处。
我们为了生活每天都很努力。为了学业挑灯夜战,为了工作加班加点。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生活能变得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快乐。没有人做这些努力,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苦”。
当我们提高了配得感,内心真正认可自己,就能毫无阻碍地投入到快乐的体验中,不再被内疚困扰。在快乐的时候,越少感知到内疚的情绪,就越能充满能量地过上更好的人生。
所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放肆享受快乐吧!而且,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在慢慢变好的迹象,无需过度内疚。
尽量多吃美食、多看美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别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你有资格享受此刻的乐趣。
人活着不需要有那么多内疚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停止用道德绑架快乐,那些曾被浪费在自我谴责中的心理能量,终将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甘泉。
此刻不妨做个实验:读完这篇文章后,给自己10分钟完全属于你的时间。不必思考意义,不用计较得失,只是纯粹地存在。
当我们不再为快乐签发许可证,真正的自由才刚刚开始。
能够心安理得地快乐,才是成年人最稀缺的心态。
(文章转载自“中育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