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你,如此可爱~

作者: 时间:2024-05-30 点击数:

53DE1

内向似乎是个贬义词。

从小,我们就会听到“要广交朋友”、“要活泼开朗”、“要合群”之类的话,我们也能回忆起儿时父母无可奈何的絮叨:“你怎么那么不爱说话呢?”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清晰地感觉到内向带给我们的压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朋友,似乎都希望我们按照外向性格的模式生活。

而你身边内向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

似乎比起聚会和轰趴,他们更喜欢独处。喜欢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向他人寻求帮助。因为内向的性格,很多话也难以说出口,有的时候因此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一、内向不等于社恐

“‘社恐’们是希望与他人交流但是害怕,而内向的人则并不想过多地与他人接触”

每个人都有获得社会联结和支持的需求,但需求可多可少,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了最舒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开始谈论内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区分的是,社恐≠内向。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也叫社交焦虑症(social anixity disorder)。社交恐惧症不同于一般的害羞和内向,实际上,社恐患者经历的是一种看不见的煎熬,尤其是当面对一群陌生人说话或处在陌生环境的时候,想到所有人都在注视自己,自己就会不自主地双手发抖,呼吸急促,胸口发闷。明知道自己根本不用紧张,可是临场的时候那些症状还是一样会触发,根本不受意志控制,就像条件反射一样。

而根据荣格的经典大五人格理论,内外向是一种人格特征,不是一种心理障碍。判断一个人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综合看待。

在《内向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事实上,每个人都具备内向与外向的特质,并拥有灵活转换的空间,能够在这条曲线中找到舒适区。大部分人会靠向中间区域,不过多少还是会往内向或外向偏移。”我们天生带有内向或外向的倾向,其中包含相应的特性与需求,成长过程又进一步塑造了我们。

二、内向与外向的不同

“外向的人像风车发电一样产生能量,而内向的人更像蓄电池。”

1、有关“能量”

外向者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获得能量。

外向者相比之下要更喜欢刺激,刺激可以为外向者提供能量。当他们陷入孤独或者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会寻求变化。过多的刺激会让内向者流失大量的能量,喧嚣的派对会让内向者身心俱疲,使他们萌生抽离的需求。内向者更倾向于在独处中获得能量,与他人过多的交往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消耗。当然,这不是说外向者就没有抽离的需求,就不需要安静的时刻。只不过这对内向者更重要,是他们生活的必需。


# 作者自白  

“我其实也是个内向的人,一度觉得内向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机会,站上更高的舞台。后来,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开始主动参加喧嚣的聚会,大型的比赛。虽然现在的我看上去开朗外向,爱开玩笑。但是我没办法否认,跟太多人的相处会消耗我的能量,在闲暇时,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呆着。一两个知心好友的深谈会让我倍感幸福。”

外向者产生能量的方式就像风车发电:首先,他们需要来自外界的刺激以产生能量;其次,他们必须活跃于这个过程中,动态地参与运转。相反,内向者采取的方式则像蓄电池:在外面没有风吹草动的安静状态下充电,并在这段期间不参加任何活动。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恢复活力。

内向者在处理外部刺激时需要耗费更多能量,因此他们的“蓄电池”会比外向者更快枯竭。外向者宛如风车,可以一边消耗能量,一边积蓄能量。因此,对内向者而言,高效地运用自己内在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

2、有关大脑结构

关于内向与外向的研究,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大脑生理学”格外引人瞩目。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个学科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就证明了,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并非只是心理学上的假设,更是生物学上的真实情况。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格与行为符合大脑的生理条件。

a.相较于外向的受试者,在内向的受试者的前额叶皮质能检测到更强烈的电流活动。各种内心事件都由这一区域处理,如学习、决策、记忆、解决问题等。

b.美国医生黛布拉·约翰森(Debra Johnson)于1999年证实,内向性格与大脑前额叶区里血液流量大有关联。她还指出,内向与外向的差异是由于血液在大脑中不同的运行路径所致,外来刺激在内向者的大脑中有更长的神经传导路径要走,这就是为何内向者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思考或反应。

c.外向者的多巴胺较为旺盛,内向者则有较多的乙酰胆碱。这两种神经传导物质具有截然不同的功用:多巴胺可以增强活力和好奇心,增加对变化的寻求和对报偿的期待;乙酰胆碱则在专注、记忆与学习等方面格外重要。苏珊·凯因将这种差异归结成:外向者是“回报取向”,内向者则是“安全取向”。

三、被看轻的内向人格

“我们只是不太爱跟别人说话,我们跟自己玩得不错。”

正如不同类型的性格会有不同优势一样,内外向者也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其中。内向者的优势则常常被忽略。

优势一:谨慎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了解到,内向者与外向者具备不同的神经生理条件,这导致外向者的行为总是追求回报,内向者的行为则倾向于安全,而谨慎正是追求安全的结果。如果非冒险不可的话,在冒险之前,内向者也会先全盘观察并深思熟虑一番。

优势二:自我探索

内向者几乎是在不断消化各种外来的刺激,他们总是在处理自己观察、思考与体验到的事情。只要醒着,他们就在思索自己与他人、意义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等问题。这种内向者大脑特有的“后台运行”功能,让自我探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相当美好的结果。这意味着内向者与他人的交流基本上都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多半已先在脑海里将事情的原委进行了一番过滤与检验。因此,内向者的陈述往往具有意义、深度或素养。

自我探索也会影响到内向者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的内向者来说,与少数人进行真正的对话比粗浅地结识一群人更有价值,也更愉快。此外,相较于措词与表达方式,他们更重视内容本身。

优势三:专注

许多内向者都具有相当厉害的专注力,可以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上。这点不难理解,不同于外向者,内向者不太需要反馈,也不依赖外来的感官刺激。深度专注能在许多方面带来好结果,例如做事情更顺利、做得更好、更容易取得成绩。沟通研究专家尼古拉斯·恩克尔曼(Nikolaus Enkelmann)曾将这项优势列入人生发展的14项法则之一,称之为“专注法则”。

优势四:安静

安静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外在的安静”意味着没有外来刺激,“内在的安静”则是一种心灵状态。虽然这两种安静都可以在沟通中帮助内向者,可是严格说来,只有内在的安静才属于内向者的优势。

荣格早已指出,内向者对外来刺激的需要显然比外向者更少。许多内向者觉得“外在的安静”会让他们自在,无关能量的汲取。事实上,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已获得充分的刺激,也就不容易受外界的吸引而分心。这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和消化感知到的事物。内向者的安静对外向者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能激励他们留意自身的需求,三思而后行。

四、世界需要内向的你

“不需要强迫自己,让你舒服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

微博上曾经出现过一条热搜:“性格内向的人有多累”

“你这种性格长大一定会吃亏的。”这句话每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都听过好多遍。但我们从内外向区别的分析上可以发现,内向性格自有独特的优势。这个世界无法缺少内向的人。内向者只是没那么需要跟别人说话而已。

对于内向的你而言,需要认清自己的性格类型,不对独特的自己充满恶意,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自在舒适地生活。作为性格内向者,最好学会“利用”内向,了解到它是自我觉醒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去对抗它。人都有基本的社交需求,但如果因为满足社交需要而强迫自己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个世界需要张扬活泼的外向者,也需要内向者,需要热情,也需要沉默和安静。

(文章转自“心育新人”公众号)

Copyright © 201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