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仪式是缓解哀伤的“心理缓冲带”,医生:纪念之外,好好生活

作者: 时间:2025-09-06 点击数: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烛光摇曳、祭品陈列的古俗仪式,暗藏了深刻的心理逻辑。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丽妮介绍,从心理学视角看,它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生者处理哀伤、维系情感联结、实现自我疗愈的重要途径。

持续联结:纪念是爱的延续

不少人认为成年后郑重纪念逝者是走不出悲伤。但持续联结理论指出,亲人离世后,人们会通过心理调整将逝者以特殊方式留在生命里,形成持续情感联结

刘丽妮认为,中元节仪式正是这一联结的载体:准备逝者爱吃的祭品、诉说生活琐事,能构建心理对话空间,让逝者成为参与生命叙事的特殊存在。研究显示,保持健康情感联结的人,比强迫自己忘记的人更少焦虑、抑郁,因纪念能确认亲人留下的爱与记忆,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支撑。

仪式感:给哀伤找个安放处

哀伤常常难以用语言充分表达,特别是当这种哀伤深重且复杂时。中元节的各种仪式提供了非语言的象征性表达方式,让情感得以释放而不必完全依赖语言。

中元节扫墓、祭祖、放河灯等仪式,是缓解哀伤的心理缓冲带仪式化行为理论认为,面对失控的失去,结构化仪式能重建心理秩序。准备祭品时的专注可让人暂离痛苦,焚烧纸钱将抽象思念转化为具象行为,集体祭祖则能传递不独自面对的温暖。正如一位丧父年轻人所说:按流程准备祭祖物品,比独自哭泣舒服,悲伤有了安放处。仪式感的核心不在形式标准,而在内心投入,献花、写信等只要能感受联结,都有疗愈作用。

哀伤正常化:允许自己不坚强

现代生活中要坚强的期待,让很多人不敢表露悲伤,而中元节提供了哀伤正常化契机 —— 此时表达思念、流露情绪被接纳,无需掩饰。

哀伤五阶段理论指出,健康哀伤需直面而非压抑,需经历否认、愤怒、抑郁等阶段。平时回避的逝者话题、旧照片,在中元节都可合理触碰,如在墓碑前流泪、对遗物诉说。一位中年女性的经历印证:曾不敢提父亲,直到中元节扫墓,看到他人与逝者对话,才敢说爸爸,我想你,才懂悲伤是爱的证明。这能减少自我怀疑,让悲伤转化为温暖记忆。

代际传承:传递生死观与价值观

中元节多为家庭共同参与,代际互动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心理认同,帮孩子理解生命意义。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需具体体验,跟着父母准备祭品、听祖辈故事,能将死亡理解为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减少恐惧,感受爱仍存在。成年人从被照顾者变为带领祭祖的长辈,也能更深刻理解家庭责任,让亲情纽带延续。

自我关怀:纪念之外好好生活

纪念需适度,过度悲伤影响生活,自我关怀是疗愈关键。可设定情绪边界,如上午扫墓、下午与家人吃饭;多回想亲人在世的温暖瞬间,减少幸存者内疚;情绪难承受时,可倾诉、写日记,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这不是软弱,而是对心理健康负责。

如今传统仪式面临城市化挑战,但可创造性调整:办家庭纪念、建在线纪念页、用电子蜡烛代替明火等。核心是保留为情感表达提供时空的本质,而非拘泥形式。中元节的本质是生者与逝者的心理对话,点燃河灯、诉说思念时,我们接纳失去、留住爱,带着温暖前行 —— 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是活成他们期望的样子,让爱在生命中发光。

中元节与专业心理帮助的结合

虽然传统文化仪式对处理哀伤有重要作用,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哀伤反应。如果丧亲者出现持续的重度抑郁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工作、长期回避与逝者有关的一切或滥用物质等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许多方法,如哀伤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ACT)、叙事疗法等,都可以与传统文化实践相结合,为丧亲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个体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点,形成个性化的哀伤处理方式。

总之,中元节提醒我们,哀伤不是需要尽快摆脱的病理状态,而是爱的自然延续。无论是通过传统仪式还是个人化的方式,中元节本质上是一场集体认可的心理仪式,它赋予我们许可和空间去感受和表达那些日常中被压抑或忽视的情感。这种周期性的情感释放不是退步,而是前进的一种方式——带着整合后的哀伤、回忆和爱,继续生活的旅程。


(文章转载自“潇湘晨报”)


Copyright © 201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