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感觉很难和父母相处,他们一说话我就觉得烦躁,聊不到两句就要吵架。我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情绪。
——小白
TO:
小白你好!很荣幸可以给你回信。
岩心能够感受到你和父母相处时的烦躁与愧疚,这种情绪在家庭关系中并不少见。明知道不应该对最亲近的家人发脾气,却依旧难以克制地产生负面情绪。我们之所以莫名对父母展露戾气,往往是因为我们心底有未被看见的伤口在悄悄发痛。
01
#隐藏的伤口#
小白在信中提到,父母一说话就让你感到烦躁,甚至引发争吵。这种情况可能是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在我们幼年时期,如果父母总是以说教、打压或争吵等方式进行沟通,大脑就会形成“父母说话=负面情绪”的联结。过去的互动中积累了许多未能被父母看见、理解的时刻,而烦躁的情绪就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自我保护预警。
所以,当父母开口说话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烦躁,这并不是你的错误,而是你把“父母和你说话”和“不好的感受”绑定在了一起。这种绑定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过去的经历让你的身体形成了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

02
#清理伤口#
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通常是清理过去伤口的第一步。当我们感到烦躁时,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尝试追溯情绪的根源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呵护过去曾经受伤的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解开“父母说话=负面情绪”的绑定,让自己的情绪反应更加平和。
其次,试着与父母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通过积极的沟通,我们可以创造更多与父母对话的正向体验,从而打破过去的负面循环。每一次成功的沟通和理解,都是在重新塑造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把之前的负面联结解绑,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互动模式。

03
#改善相处模式#
1. 设置“情绪缓冲带”
当父母的话让我们感到烦躁时,我们可以先深呼吸,让情绪平复一下。如果当下情绪难以平复,我们可以试着推迟对话,给自己一段时间恢复到平静的状态。
2. “翻译”父母的话
有时父母的关心可能会听起来像是责备、批评的话语,我们可以试着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更为中性的表达,例如,“你怎么又点外卖”的意思是“我很担心你的健康,希望你能吃一些更营养的食物”。
3. 选择安全话题
当我们无法与父母达成共识,我们可以试着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转而聊一些更为轻松、稳定的内容,例如,天气、新闻、父母的兴趣爱好或父母的拿手菜等等。

(文章转载自“白岛岩心”公众号)